查看原文
其他

百度知识的渊源和进化

锌刻度 锌刻度 2022-05-27

撰文/ 黄枪枪 陈邓新 李季 

编辑/ 许伟




2020年,疫情突如其来下,一位年轻人意外走红网络——在武汉方舱医院,他手捧一本厚达572页《政治秩序的起源: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》。他阅读的静谧表情,与方舱医院的紧张感,对比是如此鲜明。


不仅仅是方舱哥在疫情期间爱上了阅读——一份于4月23日读书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,最近90天,日均超2300万人次在百度搜索书籍相关内容,累计超21亿人次。阅读成为国人消遣时间与充实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。


这个统计数据或许出乎许多人的意料。毕竟,在这个信息化爆炸时代,深度阅读似乎需要一种勇气,甚至有人几年前因此写出了一本红遍网络的《不读书的中国人》。


这个过去几年争论不休,却明显偏颇的观点,现在到了不值一提的时刻:深度阅读从未离去,只是伴随数字技术的进步,碎片化的阅后行为被更多人选择,从而构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“全链路”、“一站式”阅读新生态。而知识赛道产业链的上游,当搜索+知识的价值开始全面激活,千人千面的阅读画像,就此成为可能。



碎片信息时代,深度阅读已去?


2015年,网上风传一个帖子《不读书的中国人》,作者是在上海工作的印度工程师。作者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人不爱读书,只会手机上网和打麻将。


就是这种明显偏颇的观点,最近几年却流传甚远,用以批判国人不爱阅读,引起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,人们是否还需要类似看书这种“深度阅读”的争论。


事实上,90后、00年出生伊始,其生活、学习、社交方式就与网络、数字化技术结合紧密,以致阅读习性的养成与数字化紧密相连。这就是所谓的“数字原住民”(digital natives)——出自2001年美国教育家Marc Prensky发表的文章《Digital Natives, Digital Immigrants》。


比如,百度APP联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《有数青年》工作室发布的《百度全民读书搜索大数据报告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就证实,在搜索“有声书”人群中,“60后”的兴趣最高,“00后”则更能接受“电子书”——这正是“00后”作为“数字原住民”,选择的阅读习惯和方式。



作为“00后”的一员,高飞的理解正是如此,尽管自己不再依赖纸质图书,但自己并未放弃深度阅读:“看网络文学习惯TXT格式,看工具书习惯PDF格式。”他遇到知识瓶颈下意识从电子书中寻求答案,就连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“原油宝”,他也是从各种理财、期货类电子书里去恶补了相关知识。


这同样成为“80后”胡琼的主要阅读途径。“家里没有多少纸质书籍,我们通常选择在网上搜寻和整理相关资料,通过百度阅读等读书软件看电子书,偶尔也会听听有声电子书籍。”


疫情期间的另一些数据则可以佐证:“报告”显示,疫情宅家使网友阅读需求激增,近90天,日均超2300万人次在百度搜索书籍相关内容,累计超21亿人次。其中,就包括大量搜索“有声书”的众多“60后”。



而群体不断扩大的背后,是印刷文化向数字文化的加速转型:疫情之下,实体书店转线上,书店外卖、云书展等形式成为市场的焦点,吸引了读者的目光,譬如钟书阁、中信书店、新华书店等纷纷拥抱外卖平台,买书就像点一份晚餐一样自然;再譬如建投书局拥抱直播,拉近与读者的距离。



深度VS碎片,阅读的多元化融合


毋庸置疑,从木牍、竹简、缣帛、纸张到数字化,几千年穿越,不断翻新的是介质,绵延不息的是阅读,以及人们对阅读更深层次的需求,从来不仅仅满足于书本本身。


比如,读《水浒》必读《金圣叹评点<水浒>》,通常认为这样读,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。作为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,其由此招致的赞誉、诋毁可谓铺天盖地,对于是非功过的争论,丝毫不亚于高鹗续《红楼梦》——但本质上,其实是金圣叹对《水浒》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并未局限在《水浒》本身。


这一点,明末清初的金圣叹,和数百年后的“数字化原住民”并未有何不同。比如,“谛听知道猴王真假为什么不说?”、“白夜行里究竟谁才是最大的受害者?”这些热门讨论。或者,搜索与主要情节无关的“冷”知识,如“红楼梦中美食做法”、“三体里的物理知识”等,就是网民对阅读背后更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。


这种阅读背后的好奇心和求知欲,在数字化时代往往体现的就是在阅读需求上的多元化。人们对阅读需求的多元化,在数字化时代,又以一系列连锁阅读行为展现出来:阅后搜索、阅后提问、阅后浏览、阅后编辑。这种略显碎片化的阅读方式,正是深度阅读的融合升级。



以《白夜行》作者,“畅销君”东野圭吾为例,大多数推理迷都会在看完他的书之后进行复盘,以前这也许是一个人遐思的乐趣,而如今却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番景象:通过搜寻对东野圭吾所著书中情节线索、复杂人物关系的梳理图谱,通过在社交平台互动去讨论对细节、人设的品评,甚至在热门的贴吧或者论坛版块去一展所长,编写出多样结局的精彩文章……


当然,人还有一颗八卦窥探的灵魂,这在多元化阅读需求上也不例外,比如读完《假面山庄》之后,你还想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事,想看看心思缜密至极的作者是如何大器晚成,完成中年大叔的逆袭,又如何潜伏于生活,做足“人性”大戏——这个时候,人们就会去进行一系列的阅后搜索、提问等后续行为,来满足人的好奇心。


网友分享的《解忧杂货铺》中的人物关系图



一位书友坦陈:“现在读完一本书如果不去网上搜搜书评,看看贴吧中的百家杂谈,挖挖作者八卦,或者通过搜索去对阅读中遇到的知识点去进行解惑,那么这本书就像没看懂一样。”


实际上,除了针对书本身和作者的好奇心之外,还有一种多元化的阅读需求,那就是求知欲的拓展,以及将自己知识本身传递给他人的分享欲。


来自百度的搜索大数据就显示,人们在阅读经典书籍后,点击词条查看更多背景、释义也是常态——比如,网友对历史著作总有新看法。近1年,网友在百度百科参与编辑次数最多的十大书籍类词条,历史著作占7席。


很大程度上,正是这一系列的阅后连锁行为,极大激发了阅读兴致和阅读范围,让多元化阅读需求跨越了年龄、性别。让60、90后,男生、女生这些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不同人群,在阅读偏爱上与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——步入而立之年的90后,开始边熬夜,边阅读《睡眠革命》、《只有医生知道》等养生类书籍。


该养生的中年人,不仅是阅读小说的主力军,也是搜索“诗词书籍”最多的人群。搜索“恐怖小说”相关内容的人群中,女性则比男性更多,占比61%,相反男性更关注“美食食谱”相关书籍,在搜索相关书籍的人群中占比65%。


更深层次来看,这正是数字化技术渗透带来的结果,不仅让“深度阅读”和“碎片化阅读”两者融合升级,也让全民阅读千人千面——不同阅读的人,他所追求的,无论是获取信息快感,还是击动心灵感悟,或者知识的分享乐趣,都不矛盾。



搜索+知识的“全链路”去最大化阅读价值



毋庸置疑,数字时代离不开深度阅读,也离不开碎片阅读。只不过,面对信息泛滥与爆炸,如何在千人千面画像下,让阅读按需所取,各尽其用,在有限时间内,让知识价值最大化,却是一个难题。


从用户角度而言,这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,融合为一体的“全链路”、“一站式”的知识生态平台,去满足用户从内容到服务,更多元阅读习惯、搜索行为,以及阅读从起到到终点的需求——简单来说,需要一个将深度阅读、碎片化阅读融为一体的“全链路”平台。


基于搜索与知识结合的天然性,谷歌此前有过诸多努力。2008年7月,谷歌推出了百科全书站点Knol,旨在向网民提供更可靠的知识。1年后,Knol因“没有人关注”而走向终结。


在碎片化知识上,谷歌现在采用的方式是和维基百科合作。它在众多搜索结果的右侧,以及谷歌助手上,放上维基百科解说链接——维基百科在谷歌产品中,起到了百度百科在百度搜索产品中一样的作用。



深度阅读上,谷歌曾从2004年开始正式实施一个扫描世界上所有图书的秘密计划,一直到2011年因为诉讼纠纷正式终止。今年2月,谷歌又开始将杂志纳入其图书搜索引擎,但目前缺失不少重要功能,可用性并不高。


相比硅谷,在国内以知识赛道为主,满足于“全链路”、“一站式”标准的知识垂类平台,并将此作为未来重要战略的,可能只有百度一家:它以搜索、信息流、百家号、智能小程序、托管页、长短视频等为根基,并结合百度贴吧等子业务,向外扩展,形成一个囊括内容生产、分发、变现以及服务等全链路在内的移动生态。


 “客观来说,百度知识生态体系,至少有两方面的价值,一方面用内容链接阅读用户,一方面链接内容生产者。”


一位百家号作者说,比如搜索“鲁滨逊漂流记”,不仅能满足书籍这一“深度阅读”需求,还有相关人物、作者、书籍、影视等碎片化信息的汇总、整理、分析,加深用户对信息流的认识、理解和参与,极大拓展了用户认知的边界。“通过搜索+信息流的全面覆盖,去实现用户千人千面的阅读需求。”


“我的理解是,百度试图用良性互动与内容多样化生态,去逐步打破移动互联网的‘孤岛’效应,以便满足人们的多元阅读需求。”上述百家号作者说。


相比之下,谷歌从未进行类似的创新与布局,也就无法提供“全链路”的知识服务。


但这种差异是战略上的差异:一个将知识、信息作为自己的未来战略方向,一个只是将越多的广告加入商业版图之中;一个是在知识领域深耕超过十年,一个因为长期与第三方合作(比如维基百科、图书馆)而缺少储备和积累。



信息与知识平台的未来新使命


其实,对百度而言,作为“中国最大的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的移动生态”,它或许真正希望的是,自己构建的移动生态价值,能随着用户参与度和信任度的提升而被重新认知、重新定义。


这个重新认知和定义,或许可以这样理解:它不仅仅是一个搜索的百度,而是一个提供“全链路”、“一站式”知识生态体系存在的百度,它既能提供深度阅读的需求,又能凭借搜索优势,将散乱的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,组建更完整的知识生态系统,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,满足人们从阅读前到阅读后,不同的阅读需求。


有专家认为,随着技术升级,数字阅读服务将更加精细和多元。未来,面对用户多样化需求,数字阅读产业将为用户提供多层次、专业化、智能化、有声化和场景化等更加全面的服务。



只不过,不管技术载体如何变化,这都不会成为区分平台高下的决定因素——很大程度上,筛选信息的能力,以及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,才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。


毕竟,信息爆炸式的增长,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知识,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,比如“信息过载”。


因为,产品如何让信息从浅加工向深加工迈进,通过场景化、分众化和差异化,去有效帮助用户缓解信息过载;如何识别用户长期兴趣与短期兴趣的原因;用户兴趣发生改变时,如何采取合适方式加以调整,在迎合用户和“教育”用户之间做出平衡。


这些,才是能否成为一个“全链路”知识生态平台的关键因素。


以百度为例,它目前的一个做法是,通过知识视频化、知识直播化,让内容的表现形式更为适应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——比如它推出的线上科普类直播节目《行走的文明》,作为一个持续性打造的知识IP,它围绕全球国家的博物馆、艺术展、艺术人物等,进行全方位的直播内容呈现。这是知识消费升级新格局下,百度加码、完善自己“全链路”知识垂类的表现。


这并不意味着,即便是百度,就可以宣称自己,是一个洞察了所有用户千人千面阅读需求“全链路”的生态平台。道理很简单,于每一个平台来说,这都是一个长期的优化与考验过程。


至于,是需要深度阅读,还是需要碎片化阅读——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?因为,人类阅读一直在跟随着科技文明的脚步而前行、变化,但不管技术如何发展,阅读的初衷并不会因此而改变。几千年来都是如此。



-END-


文/排版/图 | 锌刻度

商务合作、转载:13452396140

投稿、线索:pcw-huangxu@vip.sina.com

喜马拉雅独家音频:锌刻度漫谈(ID:30888705)

官方网站:www.znkedu.com

-往期回顾-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